新华社调查丨“困老”陷阱重重。如何保证老人
新华社合肥10月30日电 问:“困老人”的陷阱很多。老人的“钱袋子”如何保管?新华社记者水金晨、潘峰报道,普通羊奶粉被吹捧为“神奇保健品”; “理财专家”承诺保证收入不亏本,结果却血本无归;养老机构利用高利分红吸引近百名老人办理卡,导致近百名老人争夺近700万元……近年来,养老服务消费中时常发生一些“诈骗”、“诈骗”事件。如何防范“骗老人”陷阱,谨防老人“钱袋子”?记者进行了采访。 “骗老人”的陷阱很多。 “理财专家说跟他投资可以赚钱不亏,而且他还分享了很多快速致富的案例。没想到钱全都花光了!”安徽宁国年近70岁的李奶奶说,今年8月,她在短视频平台上认识了一位“理财专家”,“专家”建议在某股票交易平台投资5万元。幸好警方立即耐心劝阻,否则她准备再投资。 据办案民警刘家阳介绍,李乐提到的股票交易平台实际上是一个虚假平台,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差,伪装成专家来说服受害者,近年来,像李乐这样遭遇“跟踪老人”投资陷阱的人并不孤单。安徽省公安厅,不法分子向老人出售公寓床位和福、禄、寿、老人等会员卡,并承诺“不搬家,年利率10%”。他们带领95位老人共投入近700万元,但承诺都没有兑现。所幸,相关损失已被警方追回。今年8月,公安部通报了5起养老领域集资违法犯罪典型案件。相关犯罪嫌疑人以出售墓地回扣、投资“保健品”项目等名义非法集资。涉案金额超20亿元,近万名60岁以上老人受害。有些犯罪分子利用小恩小惠来引诱成年人消费。江苏省扬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今年8月通报的一起案件显示,当地一羊粉销售部门使用“免费鸡蛋和健康鞋”经核实,该产品确实是普通食品,所声称的“助消化”功能属于保健食品声称的专属范围。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执法条例“保健食品以外的食品不得声称具有助消化作用”的规定。一些私人直播间成为“坑老人”的新场所。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风险提示称,一些直播间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博等私人渠道分流流量。或夸大“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产品功效,或违规使用“治愈残疾”、“根治慢性病”、“替代医学治疗”等词语,煽动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为什么“欺骗老人”的行为会成功?习惯往往会成功。 ——精准“定制”。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刑警五支队民警徐秀雷介绍,部分犯罪分子非法获取老年人病史、消费习惯、家庭结构等个人信息,精准勾画老年人的健康焦虑、财务需求、兴趣爱好,设置定制化消费陷阱,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精准推送。比如他们卖天价的“磁疗仪”为患有关节疼痛的老人,以及为独居老人设立交友服务诈骗。此外,一些骗局利用AI换脸技术和拟声词技术,模仿受害者的声音和面孔,比如车祸、绑架等虚假紧急情况下的儿童、亲戚、朋友,甚至检察官和司法人员。他们不断洗脑,并表达“转账快”之类的兴奋,要求老人轻松转账。 - - 情感欺骗。去年,长江沿岸地区警方查获一起“暮恋”杀猪案。诈骗者在交友网站或社交平台上冒充“成功人士”或“贴心配偶”。与长辈建立恋爱关系后,引导长辈参与“投资”、“赌博”。据接受采访的警员介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联系长辈,扮演“上帝”的角色。徐秀雷表示,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不熟悉的情况,用“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概念宣传高额回报,诱骗他们投资虚假项目;或者以投资养老公寓、养老等名义,推销低质高价的产品,或者直接索取奖励和礼物。安徽省六安市公安局余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利用“乡村振兴”、“国家红利工程”等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和新科技理念,非法集资,最终导致项目未完工,老板跑路。拆除“红头证件”,让老人难以辨别真假。多措并举保护老年人的“钱袋子”。警方表示,该案由于取证困难,很大一部分为增效、虚假标价的“作弊”行为,不易被认定为刑事犯罪,多数受害人只能依靠民事救济。事件发生后,一些长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还有一些人故意隐瞒事实。受访者认为,应包括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创新执法和宣传、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助力银色经济健康发展等。铜陵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监督管理科科长朱永飞等基层执法人员呼吁建立合作社健全金融监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之间的管理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形成监管合力。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老年人消费领域直播间“困老人”等常见问题,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可联合发起开展专项打击和管理行动;大力打击虚假广告,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监测预警,及时发现犯罪线索。徐秀蕾等受访者建议,要转变形式,继续加大老年人法制宣传力度,扩大网上宣传重点,利用老年人与子女接触较多的网络社交渠道,精准推送短视频案例讲解的图文并茂,揭露夸张宣传、“童婚”剧本等常见消费陷阱,教大人如教人。同时,加强正面引导,引导老年人如何正确选择可靠的产品。同时,也离不开家人的关心和指导。办案民警呼吁青少年主动承担起“数字反馈”、情感融合的责任。他们不仅耐心帮助长辈熟悉电子设备、认清消费陷阱,还通过日常的陪伴和倾听,为长辈提供情感支持,排解他们的孤独感。近日,国家老龄办、民政部、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特别提示,呼吁老年消费者警惕消费养老服务的危险。遇到消费纠纷,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或者当地消费者协会举报寻求帮助。您还可以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咨询或投诉,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