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Guangdong BAIDU Special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Co.,Ltd
— 新闻中心 —

盐水河畔的新农村风情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农村文明风俗”、“提高农村文明风俗水平”。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乡村风情大会在陕西省延安市举行。近日,本报记者前往延安,连拍三张特写镜头,展现这里文明乡村风貌建设的功力,从外到内了解新时代“山田乡村的巨变”。 ——编辑一锄头,继承了红色基因。深秋的南泥湾,景色宜人。开车穿过稻香门,眼前就是党广场,不远处就是万千亩金色稻田。 “今天的好局面是359旅指战员们干出来的。”南泥湾村的一个小农场里,80多岁的侯秀珍靠在墙上讲故事南泥湾向游客展示。窑洞的外墙上,用红漆写着大字:“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 2020年,侯秀珍用家里的积蓄在自家院子里建了6间房间,用来陈列他多年来收藏的359旅的革命文化遗产和老照片。其中,一把老锄头格外引人注目。 80多年前,侯秀珍的岳父刘宝斋担任359旅719团九连副连长,就用过这把老锄头。 “那时候,人们用它来开荒种植粮食。”侯秀珍指着那把旧锄头说:“现在我们正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旧锄头不能扔掉。”一段时间以来,南泥湾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 “恢复稻田并不容易。”曹杰 延安南安副总经理站在南泥湾镇南阳府村新装修的田埂上,伊万(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感叹道。灌溉系统很长时间没有出现故障,村民们用铁锹、镐一一修复;土地污染严重,大家都稍微改善一下。多年来,从南泥湾村到周边高坊村、淘宝峪村等村的稻田都被一片片地修复、连接起来。 “‘烂泥湾’变成‘好江南’,靠的是八路军战士的锄头。现在,为了生存,我们的土地,只能靠人民拿新锄头了。”曹节说道。随着无人驾驶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先进农业装备的引进,农民劳动效率提高了,工作更有活力,生活更有活力。军民居住的井和洞穴伊利安建在红色美丽的地方;村史馆里陈列着收集的老照片、老物件……南泥湾村搭建了学习南泥湾精神的平台,用红色基因培育文明乡风。革命遗址探访、稻田考察、特色农产品品尝……各种业态将不断重振发展势头。到2024年,南泥湾将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延安农村不仅将保留332处革命遗址,还将通过激活和传承,将红色基因融入文明乡风建设。延安系统整合文化资源,开启“党建+文旅”联动发展之路。一棵杨树见证了深秋的绿色潮流。走进白玉山腹地,连绵起伏的山峦被层层森林染红。当我到达在吴起县南沟村历史博物馆,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吸引前来“探绿”的mga记者的画——一棵杨树孤零零地矗立在悬崖边;远处,良茂全身赤裸。照片摄于2001年。“我们上山去找一棵树吧。”跟着村民刘志红爬上了村后的小山。只见对面的高原上,这棵白杨树的枝条依然粗壮。不同的是,旁边的整个粮贸区都已经长满了植物。 1999年,延安吹响“绿色冲锋”,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南沟村在延安率先发动了令人惊叹的“绿色革命”。 “一开始,很多村民都想不通‘封山禁劳’,种粮不够人,种草够羊吗?”刘志红反复提笔后才想起在村干部的鼓励下,村民们逐渐打消了疑虑。 “于是大家背着树苗、铲子、干粮,越过深沟,爬上川梁,在坡上挖坑,种树。” “绿漆”伴随着“岁月流逝”,成就了“山水奇迹”。截至2024年底,延安已完成退耕还林1077.5万公顷,植被覆盖率达到81.3%。南沟村郁郁葱葱,三季花开,四时绿意盎然。退耕还田初期,村民家的散养羊不得不改建房屋饲养,大家对此都不满意。 “现在回想起来,只有生态改善了,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刘志宏说道。改变的不仅仅是风景。 “村民们说不出任何道理。他们只是说他们过着‘绿色生活’。”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介绍,生态理念已经融入乡村风俗,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也开始“绿色升级”。当时,村民匡志武养了90只羊,但他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要种草。如今,他成了家里的“上班族”——邝志武在村里热门旅游项目彩虹滑冰场当操作员,月薪2800元。彩虹滑梯、水秋千桥、苹果采摘园……南沟焕然一新,乡村旅游火爆。 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白涛感慨地说:“老地方的人们正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探索新的生活。”延安冯家营村安塞,腰鼓敲击着新的传统声音。走进周至站村的小院,一阵铿锵有力的鼓声响起黄土地的寂静。 “天气晴朗,大家都热闹、热闹!”周志展精神抖擞,头戴白色羊帕,身上挂着红腰带、腰鼓。 “对游客来说,腰鼓是一种表演;但对我们来说,腰鼓是一种交谈。腰鼓是我们农村的新潮流!”冯家营村的腰鼓手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和世博会,名气传遍了陕北和海外。 “腰鼓手成为文明新潮流的传播者。”周志展说道。我们都是村民,都是鼓鼓队友,腰间都挂着鼓“名片”。如果发生什么事,我们可以“面对面敲锣打鼓”,任何矛盾或误会都可以更容易解决。腰间小鼓创造了文明新景观、富裕新美。 “我们全年的演出安排都排得很满!”周知战声音洪亮,充满自豪。 “一场表演下来,几千块钱就收入囊中了!” 2018年,村里建成了腰鼓文化村,窑洞吸引着远近游客。村委书记王彦斌说:“村民们忙着办节目、参加演出,赚钱了,身体也好,打架斗殴的事也少了!”走到冯家营村,不仅能听到腰鼓声,农民画、剪纸也随处可见。乡村文明长廊里,挂满了色彩鲜艳的农民画,不是风景,也不是好人——“好公公”陈四方、“好女儿”范苗……这些“榜样”挂在墙上,铭记在村民心中。乡村文化委员会是大家心目中的“领航员”。 “我推荐并查看我周围的好人”a“文明家庭”有严格的道德标准。关于红色名单上的人的故事进一步传播。村民们纷纷效仿,追赶起来。向好人学习、做好事已成为新趋势。鼓声越来越大,周志展家的院子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和游客。属于冯家营村的演出开始了。 《每日人物》(2025年10月29日第06页)
Tel
Mail
Map
Share
Contact